前言:天下三分,魏、蜀、吴。这个故事从蜀国开始,天下本来归根刘氏。根深蒂固的儒家学说一直有不少追随者,前者有诸葛亮、后者有姜维。(这个故事的主人公)在《隆中对》提出了“跨有荆益、联孙抗曹,天下有变,两路进兵,规复汉室”的战略计划。两路进兵是在有荆州前提下,没有荆州等于没可能实现。所以《隆中对》在失去荆州后全面修改,(诸葛亮深知荆州不再可能复得)六出祁山并非单只是北伐中原,反而是先占领凉州来代替荆州这个重要位置。[初遇良机、忠烈报蜀]夷陵之战后,魏国再没有把蜀国放在眼里。曹丕(222)同年立刻对吴国发动战争,于公元223、224年连续发动伐吴战争,虽然不能成功,但是从外交方面迫使吴国尽快重新同蜀国联盟。同时蜀国方面因刘备东征失败,不但使蜀国军事力量大为削弱,而且了内部政局的不稳。为了稳定内部,发展经济,全力对付魏国。诸葛亮于(223)年派邓芝出使吴国。双方从(224)年起,蜀吴联盟正式恢复,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,减少蜀国对吴国的后顾之忧。在外交的有利条件下,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理内政,平定南中叛乱。提供北伐最有利条件。曹睿即位之后,双方斗争更明显。孙资提出守险致敌的策略,重点防吴的趋势更加明显,司马懿也确定宜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。然而魏国和蜀国的边境地区又如何呢?夏侯楙为安西将军,镇守长安。(魏略曰:始,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。备既死,数岁寂然无声,是以略无备预;而卒闻亮出,朝野恐惧,陇右、祁山尤甚,故三郡同时应亮。)在魏国毫无防备下,第一次北伐就是最好的机会。而北伐的目的是什么?个人理解吧!北伐不单单只是为了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北伐有太多原因,政治上,军事上,内部上有多样的必要性。(邓仲华)引用:禹拜读过已故台湾著名战略学者钮先钟先生的论文集《历史与战略》,关于诸葛北伐钮先生大致是这样分析的,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,任何一项巨大的军事行动,不能单从军事角度去分析,还要以政治角度来分析。诸葛北伐是稳定内部的一种手段,自先帝崩殂蜀中传出了消极悲观的失败情绪。向魏兴兵就是反击这些声音,稳固内部,表明我们没有彻底失败。此外这与和吴联盟也有益处,蜀用吴牵制魏国,吴何尝不是如此?蜀攻魏就是向吴表示蜀本身对魏具有威胁,这样吴和蜀联合对吴才有意义。因此吴才会配合蜀的军事行动!(外交内部)北伐还有机会占领凉州解决人才问题和资源问题!(上文提出《隆中对》修改)《收姜维》袁子说过蜀国“小国贤才少”、“良将少”;孙盛指出“蜀少士人”;陈寿在谈到蜀国人才情况时说到“而时之名将无城父、韩信,故使功业陵迟,大义不及”;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